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媒体中心 > 健康科普

胃里藏了“小恶魔”?超50%中国人感染的幽门螺杆菌,这些事必须要知道......

2023.06.13

54

字号:

“明明没吃错东西,胃却总隐隐作痛”

“晨起口臭特别重,刷再多遍牙都没用”

“体检报告上的‘幽门螺杆菌阳性’,到底用不用治?”

如果你也有这些疑问,别不当回事——这很可能是幽门螺杆菌(简称Hp)在“搞事情”。

作为唯一能在胃里“存活”的细菌,它在我国的感染率高达50%以上,几乎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“携带者”。今天我们就把幽门螺杆菌的“来龙去脉”讲清楚,帮你护住“胃健康”。

一、感染幽门螺杆菌,身体会给你“提示”吗?

很多人感染后初期没任何感觉,但随着细菌不断“破坏”胃黏膜,身体会慢慢发出信号:• 顽固口臭:细菌分解食物时会产生硫化物,这种气味通过口腔排出,哪怕刷了牙、用了漱口水,也很难彻底消除。

• 反复胃痛、反酸:上腹部经常胀胀的、隐隐作痛,吃了东西后更明显;有时还会反酸、烧心,甚至嗳气不停,总觉得“胃里有气”。

• 消化变差:明明饭量没减,却很容易“吃饱”;偶尔还会恶心,严重时可能伴随呕吐,体重也悄悄下降。

如果出现以上症状,尤其是家里有人已经查出幽门螺杆菌,建议及时去做检测。

二、别小瞧它!长期感染可能“拖出”大问题,很多人觉得“感染了也没不舒服,不用管”,但幽门螺杆菌的危害会慢慢积累:

1. 先伤胃黏膜:几乎所有感染者都会患上“慢性活动性胃炎”,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,就像“胃里有伤口一直没愈合”。

2. 诱发溃疡:炎症持续加重,会让胃或十二指肠出现“溃疡”,严重时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、穿孔,疼起来让人直不起腰。

3. 增加胃癌风险:它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“1类致癌物”,长期感染会让胃黏膜逐渐出现萎缩、肠化(癌前病变),胃癌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倍。

4. 还可能影响全身:除了伤胃,它还可能和缺铁性贫血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甚至冠心病、糖尿病等疾病相关,堪称“全身健康隐患”。

三、查幽门螺杆菌,哪种方法最适合你?

目前检测方法分“无创”和“有创”两类,不用纠结,根据自身情况选就行:

• 尿素呼气试验(推荐):最常用的无创方法,吃颗药、吹口气,不出半小时就能出结果,准确率超90%。只是需要注意检测前1个月不能吃抗生素、2周内不能吃胃药,否则会影响结果。

• 粪便抗原检测

• 血清学检测:抽血查“幽门螺杆菌抗体”,能知道你“有没有感染过”,但没法判断“现在是否还感染”,一般用于初步筛查。

• 胃镜活检:做胃镜时顺便取一点胃黏膜样本检测,既能查幽门螺杆菌,还能直接看胃里有没有溃疡、息肉,适合已经有胃痛、出血等症状的人。

四、查出阳性?别慌!这样治能“根除”

只要遵医嘱规范治疗,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能达到80%-90%,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案是:

• 经典四联疗法:铋剂(保护胃黏膜)+质子泵抑制剂(抑制胃酸)+两种抗生素,连续吃14天。比如“枸橼酸铋钾+奥美拉唑+阿莫西林+克拉霉素”,但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恶心、腹泻等副作用,一定要坚持吃完疗程,别擅自停药。

重要提醒:治疗期间要禁酒,少吃辛辣、油腻的食物;吃完药后至少4周,记得去复查哟,确认细菌是否被根除。

五、预防比治疗更重要!做好这3点,能有效阻断感染:

1. 分餐+公筷,别“共享唾液”:家里吃饭用公筷公勺,外出聚餐也主动要公筷;千万别用嘴嚼碎食物喂孩子,大人的唾液里可能藏着细菌,孩子抵抗力弱,很容易被传染。

2. 餐具彻底消毒,定期换:碗筷、勺子用开水煮沸20分钟,或用消毒柜的“高温消毒”模式;木质筷子容易藏菌,建议每3个月换一次,避免细菌残留。

3. 高危人群定期查:家里有胃癌家族史、长期胃痛反酸、或需要长期吃止痛药(如布洛芬)的人,建议每2-3年做一次呼气试验,早发现早治疗。

其实幽门螺杆菌没那么“可怕”,只要做好预防、及时检测、规范治疗,就能把他赶走!


(消化内科 苏建明)


分享

医院地址: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解放下街139号

急救中心:0816 - 5229481 门诊热线: 0816-5229479(8:00-17:30)

医院总机:0816-5222349 投诉电话: 0816-5230270 0816-5226180(工作日8:00-12:00 14:30-18:00)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 © www.stx120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三台县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| 蜀ICP备18028375号-7 |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川卫网审2015.173号

技术支持:天健世纪科技